欢迎访问城镇建设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时政要闻 | 领导艺术
经济透视 | 基层传真
热点追踪 | 环球视野
城镇文化 | 企业形象
探索思考 | 反腐倡廉
关注民生 | 政法报道
史海钩沉 | 时代人物
感悟经典 | 证件核查
今天:
西部频道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文章 > 城镇文化 >

浙江省松阳县“拯救老屋行动”持续发力

时间: 2023-03-21 11:48 作者:中国城镇建设 来源:未知 点击: 154次

 “今年,我们一家人在老宅里又过了一个幸福的团圆年。”走进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三都乡尹源村村民曾荣华家新修的老宅,只见大门上贴着火红的对联,桌上摆放着刚出炉的炊糖糕,屋内弥漫着甜蜜的味道。

  就是这间幸福的宅子,在两年前还是雨天漏雨、冬天漏风的破败老屋。“老屋有100多年历史了,多亏了‘拯救老屋行动’,才让老房子留住了乡愁。”曾荣华说。

  修旧如旧,再现记忆中的故乡

  2016年4月,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的“拯救老屋行动”项目在松阳县启动,“拯救”的对象是传统村落内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外的文物保护单位,以及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登录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中的私人产权文物建筑。曾荣华家的老宅子就在其中。

  在杭州从事相关工作20余年的曾荣华,于2016年也返乡加入到县里的“拯救老屋行动”中,累计参与修缮老屋60余幢,自家的老宅也是他亲手改造修缮的。

  卸下破损大门、漏风窗户、半坍屋顶,换上手工打造的大门、茶台,翻新了天花板、土灶和地面……历经4个多月,原本破旧的老屋一点点地焕发新生。

  “在修缮时,我们有意保留了原有夯土墙,在屋顶椽子上铺设望板,在其上再铺设保温层、顺水条等,最后盖上小青瓦,这样既防水又保暖。”曾荣华介绍,老屋改造融合了现代技艺,又秉持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最大程度保留老屋原貌,留住乡愁。

  在松阳县,有百余个保留完整的传统村落,其中国家级传统村落78个。三都乡是传统村落集中连片区域,乡内像曾荣华家一样的老屋有近千幢,其中被纳入“拯救老屋行动”项目的有150余个,当地还组建了一支传统工匠队伍。

  松阳县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郑升介绍,老屋修缮一方面是为了改善村民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则是文保工作需要。“资金方面,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资助修缮总额的50%左右,对低保户、五保户可将资助比例提高至70%,其余由户主自筹。”他介绍,在自筹部分中,户主还能通过投工投劳、废弃原料置换等途径抵扣修缮款,这样只需拿出总额的1/4左右就能完成修缮。

  除了老屋,三都乡各村古道也按“修旧如旧”原则实现妥善修缮,廊屋、古井、古碑和古树得到保留。“现在村里发展越来越好,以前都是土路,现在不仅铺上石子路,还修缮了文化礼堂,平常活动也不少。”尹源村村民陈丽梅说。

  新屋新生,点亮古村里的烟火

  目前,“拯救老屋行动”仍在继续进行,曾荣华也将自家老屋的空余房间改造成民宿,取名“山隐小院”——这是尹源村第一家民宿,一年下来能为曾荣华带来2万余元的收入。

  如今,不少三都乡的年轻人陆续回村,里庄村的刘雯悦就是其中一员。作为一名汉服设计师,她把老屋仓库翻修成工作室,包含拍摄区、展示区和工作区……除了日常生活,老屋被赋予了更多功能。回顾2022年,刘雯悦说,自己在老屋设计了104套汉服,年收入达70余万元。“这里带给我很多设计灵感。三都乡有数百亩桃花林,我打算去找找灵感,设计一款包含桃花元素的汉服。”

  在三都乡的年轻人中,还有一批外来投资商,他们常住村中,成了这里的新村民和新乡贤。“来到三都乡松庄村之后,发现这里的老屋很有烟火气。”几年前,“桃野”民宿品牌创始人孙迎盈从上海来到松阳,寻访了18个村,最终把落脚点选在松庄村,在这开了一家民宿。

  借助民宿品牌的传播,松庄村提升了知名度,2022年,国庆节日均客流量2000人次,同比增长近10倍。来往的游客多了,村民的钱袋子也跟着鼓了起来。“以前为了卖桃子,我要开车运到江苏。”村民叶胜忠说,如今,他在自家老屋前支起小摊,售卖桃子、桃胶、咸菜等,足不出村就有不错的收益。

  活化利用,激发田园间的生机

  “今年,我要跟村民一起,举行一场‘分红仪式’。”焕然一新的老屋也激发了当地村民的艺术创作热情,一大批承载着乡土气息与传统工艺美学的艺术作品应运而生。去年以来,孙迎盈把村民创作的绘画、剪纸、雕塑等作品作为设计元素,印在了茶叶、桃胶等土特产包装盒上,每卖出一份伴手礼,都会给创作者一笔“版权费”。

  “‘拯救老屋行动’不仅是一次推进文物保护的公益实践,更是一项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民生工程,架起了传统村落保护与文化传承活化利用的桥梁。”郑升介绍, 眼下三都乡整合各类项目资金600余万元,致力打造“国家传统村落公园最美核心区”;在杨梅坪、松庄等村开展环境整治提升与老屋修缮工作,吸引社会资本3000余万元,着力培育古村新兴产业。

  “今年,越来越多的乡亲回到老屋,村里头热热闹闹,团团圆圆。”曾荣华期待着,“只要老屋还在,我们就能记住乡愁、留住幸福,家乡也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

(责任编辑:中国城镇建设)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广告服务 | 业务范围 | 版权声明 | 后台管理 | 查询系统
电话:010—88726325 邮编:100043 邮箱:zgczjs@163.com 传真:010—88726325
Copyright©2013 www.zgczjs.cn Inc. 京ICP备19052759号-1 All Rights Reserved.城镇建设网
 技术支持:北京网站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