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洮县紫斑牡丹摄影作品《花香满径》。 |
临洮县紫斑牡丹摄影作品《梦里依稀》。 |
康仲英在考察野生紫斑牡丹。 |
临洮风光。
|
“须是牡丹花盛发”。古城甘肃临洮的花季,一朵朵、一片片、一树树争奇斗艳、沁人心脾的紫斑牡丹,在洮河两岸汇成了一望无际的花海碧浪。各类支农项目和生态工程宛如一艘艘龙舟,在乡村振兴的时代大潮中千帆竞发,锣鼓相闻,奏响了一曲豪迈、悠扬、深情的牡丹之歌。
“牡丹大多生长在群峰丘壑和林缘边角,占用耕地少,却给我们送来了美丽。”一位临洮当地的农民这样说。这美,不仅是牡丹之美,更饱含着陇原大地上普通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花开时节动京城”
2019年4月,首都北京。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上,万卉竞秀。这里,汇聚了世界多地的花卉园艺精品,吸引了众多中外参观者。
展厅里,临洮人自豪地给游客介绍他们的临洮之花:
“这是‘剪春萝’,是紫斑牡丹中的翘楚,临洮独有。”
“这是‘狄道蓝’,这是‘白玉’,属于紫斑牡丹中的新品种。”
…………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历届牡丹花会的主会场——河南洛阳王城公园增设甘肃牡丹园时,连续两年从临洮及周边地区探访、转运100年左右株龄的紫斑牡丹,总数达600多株65个品种。这些紫斑牡丹为千年古都添光增彩。2019年,王城公园的一棵紫斑牡丹开出了332朵花儿,创历年之最,一时引发热烈关注。
这一次,临洮牡丹又在世界园艺博览会上大放异彩。紫斑牡丹等花卉作品一举获得54个奖项。这当中,临洮县八里铺镇孙家大庄村78岁的孙生顺的花卉作品获国际展区特等奖、国内展区金奖。洮阳镇柯栳村65岁的魏海忠培育的独秆紫斑牡丹获得国际展区银奖、国内展区特等奖。不久,魏海忠的作品“独秆牡丹·书生捧墨”又摘取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金奖。
多年来,临洮的各类花卉作品在国内外评比中,获得奖项多达278个。赢得这些奖项的,多是生活在洮河两岸山屲屲、沟岔岔、梁峁峁、川道道上的庄稼汉。他们中,有的还成了“土专家”,常常应邀前往省内外传授“土经验”“土秘方”……正是有了这些养花人,“中国花卉之乡”“中国花木之乡”“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等一个个闪光的名字“花”落临洮。
如今,每年来临洮赏花、订购花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牡丹不断地拓展着临洮的“朋友圈”。临洮也成为全球的花卉专家、学者研究紫斑牡丹的首选地。人们的目光,一次次聚焦乡村振兴和生态建设中的这片陇原腹地,聚焦临洮紫斑牡丹,聚焦洮河两岸勤劳、智慧、富有创造力的这些庄稼汉……
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是临洮?为什么是紫斑牡丹?
临洮人的美丽转身
“百花丛中最鲜艳”。牡丹是百花之王,是花儿中的花儿。
临洮是传唱甘肃“花儿”的重要地区之一。甘肃“花儿”多唱牡丹。但是,千百年来,谁晓得牡丹承载着临洮人多少道不完、诉不尽的苦乐悲欢?
提起临洮的牡丹往事,一些饱经风霜的老人满目泪水。“据我爷爷讲,当年的梁峁上,到处可见两三米高的野生紫斑牡丹树。赶骡子的人还能在牡丹树下乘凉哩。可后来,很多牡丹树被砍掉当柴火烧了。”农民张旺有提起往事,那眼神仿佛在岁月中穿越。
临洮古称狄道,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的交会地带,是黄河古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光辉灿烂,“四大名砚”之一的洮砚闻名遐迩……然而,当年日子过得如此紧巴,谁还会注意到脚下的土地有牡丹这么个宝贝呢?
当地的朋友告诉我:“要了解临洮牡丹的发展历史,您得找康仲英老人。”
今年77岁的康仲英上世纪60年代初考上临洮师范学校,从此跳出了“农门”。他先后在教育系统和党政机关工作。退休后,他又回归“农门”,创建了八里铺雍家庄紫斑牡丹繁育中心,潜心经营着60多亩牡丹。
在康仲英这里,我了解到紫斑牡丹的来龙去脉。紫斑牡丹,因花瓣上有独特的紫斑而闻名,又称甘肃牡丹,与中原牡丹、西南牡丹、江南牡丹并称我国“四大牡丹”。甘肃大地上的临夏、兰州、定西、天水、陇南、甘南一带是紫斑牡丹的重要发祥地。其中临洮紫斑牡丹栽培始于唐代,盛于明清,迄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紫斑牡丹之所以垂青临洮,是因为临洮1700多米到3600多米的海拔非常适合紫斑牡丹生长。紫斑牡丹耐寒抗旱,既可形成灌木丛林,也可像乔木一样独立成树。最高的牡丹树高达3米以上,可逾越房檐屋顶,浓荫笼盖一院……
听了康仲英的讲述,我才知道,家乡陇原大地上的牡丹,历史如此悠久。康仲英给我发来一张南宋学者胡元质的《牡丹记》截图,其中有这样的文字:“惟徐延琼闻秦州董成村僧院有牡丹一株,遂厚以金帛,历三千里取至蜀,植于新宅。至孟氏于宣华苑广加栽植,名之曰牡丹苑……”古秦州,即今天的天水市秦州区一带。不过,风水轮流转,如今天水的牡丹也多是从临洮引进。
殊为可贵的是,尽管生计艰难,一代代、一辈辈临洮人的牡丹情结,却始终在农家小院里如袅袅炊烟一样连绵不绝。一棵、两棵……又一棵、又两棵……尽管数量非常有限,却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南屏镇、玉井镇、洮阳镇、新添镇、太石镇等18个乡镇的庄户人家。
“那棵牡丹,还是我太爷爷手里……”在临洮行走,总能听到这样的话。如今很多早已声名在外的临洮养花人,就是从其父亲、爷爷乃至太爷爷那一代开始,赓续着牡丹情结,坚守着一方水土。
这些临洮人,以西部农民特有的执着和坚韧,一个个走出农家小院,踏上了圆梦牡丹的艰辛旅程……
为了实现“远缘杂交育种”等系列研究计划,孙生顺省吃俭用,走南闯北。他培育的紫斑牡丹品种,国际登录(国际芍药属植物新品种登录权威认证机构)9个,原国家林业局品种权保护4个,中国花卉协会牡丹芍药分会品种确认3个。康仲英对散落民间的160多个牡丹品种进行了地毯式调查,抢救性保护了佛头青、绿蝴蝶、玉狮子等数十个紫斑牡丹传统珍稀品种,并通过远缘杂交等手段,培育出了佛塔青云、洮河翠玉等紫斑牡丹新优品种,让牡丹的家族锦上添花。
当那些先行先试者的“第一桶金”亮相广袤的陇原大地时,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也迅速行动起来。
种花、找花、养花、育花、护花、卖花……10家、50家、100家、500家、1000家……80亩、200亩、1000亩、5000亩……
一户户人家动起来了,一座座村庄动起来了,一个个镇子动起来了。
临洮当地更是把发展牡丹产业与推进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他们的发展思路是:合理布局,突出特色,规模生产,提升品牌。保护洮河流域生态,努力让荒丘、沟壑、河滩、崖畔、路基等“变废为宝”。
今天,从空中俯瞰,临洮大地仿佛蝶变成了一朵硕大的七彩牡丹。曾经光秃秃、干巴巴的群峰沟畔,已披红挂绿,花香袭人。全县花卉种植总面积达1.87万亩,产值1.07亿元。其中紫斑牡丹栽培面积达到0.76万亩。“一花带得百花香”,还有芍药、大丽花、蝴蝶兰等其他花卉竞相开放。
悠久的历史,执着的坚守,艰难的赓续,辉煌的重启。今天,当你漫步在岳麓山、南屏山、马衔山、洮河国家湿地公园、马家窑洮砚特色小镇、战国秦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等6个景区,当你徜徉在曹家坪、安川村、卧龙村、闫吴家村、三益村等6个千亩紫斑牡丹种植基地,也许你会有恍如隔世之感。这片从历史中走来的土地,时至今天,繁华锦簇,生机勃勃。
这是生态文明的时代画卷,这是临洮人的美丽转身。
“百花齐放春满园”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如火如荼的临洮花事,从来不是一个人“种”出的。它离不开家族传承式、邻里互动式、村组互学式、乡镇联动式的引、教、联,离不开面对面的传、帮、带。
在洮河之畔南屏山、岳麓山、凤凰山一带的牡丹园,我的目光常常被一些红底金字的楹联所吸引:“先富帮后富,四乡富了又富,走共同富裕道路。你美带他美,八邻美了还美,绘纷呈美丽画卷。”
在后地湾村、安川村、卧龙村、闫吴家村、三益村等“牡丹村”,我也能看到这样的楹联:“送去一树牡丹,隔墙邻居共芬芳;赢得几世友情,跨代亲友共康宁。”
临洮人不光是这么写的,更是这么做的。在栽植紫斑牡丹的最佳时节,养花人魏海忠把自己精心培育的1800株独秆紫斑牡丹树、1800株芍药苗无偿捐赠给村民们。村民们栽下的是树苗,也栽下了比邻而居的情意。
曹家坪村的养花人曹希望,从小闻着父亲培育的紫斑牡丹花香长大。到了他这一代,将自家的园子全部种了牡丹。曹希望的孙子曹佰平大学毕业后,主动对接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如今,由他这个“花四代”掌舵的牡丹观赏园面积达1600余亩、紫斑牡丹种植基地有600多亩。走进曹家坪,便置身花的海洋中,宛如仙境。曹家坪的牡丹园,农户参与多,年收入10万元以上的农户达二三十户。村里,不少人家已经在县城买了楼房,还购买了小轿车。牡丹园的300多株优品牡丹被引种北京故宫“御花园”,一时传为美谈。
已经82岁的朱家坪村养花人王志学是个多面手,这一辈子不仅种牡丹,还画牡丹,在集市上出售画作。1998年,在外打拼的儿子王海雄返回家乡,协助父亲打理牡丹园。2016年,成立了天香牡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占地面积116亩的紫斑牡丹观光基地,集花卉苗木培育、园林施工为一体,助推紫斑牡丹走向各地。
如今,在临洮,一拨又一拨新的种植能手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临洮五月,花事正好。今日,临洮紫斑牡丹文化旅游节已成为洮河岸边的一大盛事,至今已经举办了6届。一届一主题,一年一“花样”。
在甘肃“花儿”歌手婉转、悠扬的《牡丹令》旋律中,大大小小的“农家乐”座无虚席。游客们兴致勃勃地观赏着牡丹花开盛景,品尝着凉拌牡丹花芽、油炸牡丹花瓣、牡丹香醋,享用着牡丹花芽茶、紫斑牡丹酒……
花样年华何处是?洮河两岸请君来。
(责任编辑:中国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