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农民粗放式耕作,黑土层变薄,农作物抗灾能力变差,影响了农业生产。这几年,黑土变‘肥’了。夏天一扒开秸秆,经常能看到蚯蚓。”提起实施保护性耕作后的变化,辽宁省昌图县盛泰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盛铁雍深有感触。
这样的变化,得益于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对东北黑土地保护的持续关注和积极建议,以及有关部门的切实举措。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农机工业协会执行副会长赵剡水连续两年提交了关于推广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建议,提出了秸秆科学离田、加快保护性耕作机具研制推广应用的举措。
他的建议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重视,2021年被列为重点督办建议。农业农村部积极与有关部委沟通联系,共同办理相关建议提案,并将建议内容转化为工作措施,通过多种方式督促落实到位。
据了解,根据代表建议,农业农村部加大对东北四省区的装备保障,在指导摸清当地免耕、少耕播种机底数和缺口后,推动增加相应农机供给,并引导科研单位和农机企业加快研制高性能装备,加大推广应用力度。
“我们实施优机优补,对高性能免耕播种机的补贴额远高于普通免耕播种机。”农业农村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技推广处副处长林立介绍,近年来,农业农村部通过一系列举措提高农民保护黑土地的积极性。
为提高农户黑土地保护意识和保护性耕作技术水平,农业农村部成立了由20人组成的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专家指导组,每位专家每年至少两次到基地现场指导,累计组织各级培训3000多场次,培训基层推广人员、专业机手80万人次。
“接受培训的有基层合作社理事长、农机推广人员和普通农户等。专家指导组一方面普及保护性耕作知识,一方面指导农机企业改进农机具生产技术,提高机具质量和可靠性。”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专家指导组副组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洪文说。
据赵剡水介绍,连续两年的建议,在农业农村部得到落实。“除了及时跟进建议办理情况,部委还主动和我联系,交流业内先进经验和做法,讨论农机具政策关键性方案。”
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是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共同关心的话题。全国人大代表张艳2020年提出关于支持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的建议,也得到了农业农村部的高度重视,并会同财政部共同制定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2020-2025年)》。
2022年8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正式实施,为保护黑土地优良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系统平衡提供了有力法治保障。
财政支持加大力度。据了解,中央财政三年累计安排资金76亿元,专门用于东北四省区实施保护性耕作。2020年至2022年,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由4600万亩增长至8300万亩,2023年将增加到9000万亩以上。
从目前各地监测情况看,保护性耕作促进了抗旱保苗、蓄水保墒,保护了土壤健康,因暴雨导致的土壤流失量显著减少。同时,减少机械进地次数,推动了节本增效,带来的生态、经济等综合效益正逐步显现。
“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加快先进农机研发推广’,我们信心倍增。人大代表履职尽责让基层民意直通国家层面,有关部门不断推动工作落实,让广大农户看到了保护黑土地实实在在的成效。”赵剡水说。
(责任编辑:中国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