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的凌晨,一位同行发了条朋友圈,说为了等丈夫下班,错过了公交末班车,回家以后,小夫妻两人下了一碗面,权作当天晚餐。
很多我们共同的微信好友在底下点赞,说是撒了一手好狗粮。但是,在这种普通人的故事中,能读到的不只是爱情。在现代都市社会中,工作到深夜甚至凌晨的年轻人越来越多,除了抱怨“感觉身体被掏空”,深夜工作者更需要各项服务机制的健全——比如,如果不愿意或不方便自己下面,有没有地方让他们在夜里吃到一碗热腾腾的阳春面?
杭州文一西路一家深夜“纸箱食堂”的故事,读来让人产生些许触动。这家安徽料理店在每天夜里零点到5点,摇身一变,成为“纸箱食堂”,为拿着纸箱前来的顾客提供免费宵夜。店门口张贴着纸箱兑换夜宵的菜单:1个纸箱换一碗热粥,2个纸箱换一碗鲜肉馄饨,5个纸箱饭面任选。
小本经营的夜宵店,凭借回收纸箱赚不了多少钱。老板在凌晨开办“纸箱食堂”,想来是奔着做公益的目的而去的。店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了生活中的一个发现:周边小区住户很多,每天有大量快递送过来,纸箱扔得满地都是。让顾客用纸箱来换取食物,可以缓解乱扔纸箱的问题。
很多时候,舆论百般呼吁都很难解决的社会管理问题,只要换种思路,不需要投入太大的成本,问题就有希望迎刃而解。在这个层面上看,开办“纸箱食堂”不仅是公益活动,也为公共管理提供了新思路。
来到这家“纸箱食堂”的客人,多是最需要社会关照的底层劳动者。他们是辛苦了一天的快递小哥,起早贪黑的清洁工人……正好,这些从业者最不缺的就是纸箱。
有一篇讲述北京零点以后城市面貌的特稿流传很广。现代都市都是24小时运转的,你享受到的很多便利,快递次日达,清晨热腾腾的早餐,都来自别人通宵达旦的工作。当然,你也可能是深夜坚守工作岗位的一员。黑白颠倒,作息不规律,在外人看来是不爱惜身体,可在经历这一切的“局内人”看来,不仅是无可奈何,更有主动为之的奉献与担当。
实现社会经济稳定增长,需要年轻人的奋斗。为奋斗者提供更好的保障,是社会应尽的道义。像杭州的“纸箱食堂”,就表达了对深夜工作者的一分体恤。夜间经济的繁荣程度往往是衡量一座城市活力的指标。它们很多并不是高大上的高新技术产业,而是接地气、满足人们最基本需求的行业。然而,这些行业并没有与时代进程脱节,它们站在城市肌理向深夜生长的前沿地带。
有一部题为《深夜食堂》的日本电视剧很受中国年轻观众喜爱,甚至被国内影视资本拿来翻拍。杭州的“纸箱食堂”,就很有这种深夜食堂的意思。重要的倒不是这家夜宵店以纸箱换食物的公益服务,而是它提供了一个夜间公共空间,仿佛是供深夜工作者短暂休憩的港湾。夜里食堂的灯亮着,人就心安,城市就温暖。
一座城市的发展是否健全,不是看它晴天里的阳光灿烂,而是看它寒冬里的守望呵护。坦率地说,很多城市的夜间公共服务并没有跟上其整体发展速度。最后一班高铁到站,有没有地铁、公交车做好衔接;深夜独自打车,有没有让人更有安全感的管理措施;加班到深夜,有没有更近的夜宵店、便利店……这些城市发展的细枝末节、毛细血管,不仅事关城市的品质,更是现代文明的标尺。
提供夜间服务是需要成本的,我一直在想,那些坚持24小时营业的便利店、夜宵店,其夜间服务所能获得的收入能否覆盖相应的人力、物力投入。就算能够覆盖,甚至小有盈利,其收益必然不及人流密集的白天。当然,在商言商,商家维持夜间营业,无论是为了提高营业收入,还是为了维护品牌形象,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性。但也不能否认,这也是商业文明带来的社会进步,也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直观体现。
要求每个商家都像杭州的“纸箱食堂”那样,为深夜工作者提供免费服务,或许有些苛刻。不过,呵护城市里的夜归人,本身就是商业文明与公共精神相契合的领域。而对于城市管理者而言,理应延长夜间公共服务的时间、提高夜间公共服务的质量,为深夜工作者提供便利,让每一座城市的零点后生活都踏实温馨。
(责任编辑:中国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