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星期至少有3个工作日,林恒一上午会从位于香港新界元朗的家里出发,到位于深圳前海的办公室上班,傍晚再返回香港。这样的“双城生活”,他已经坚持3年。
“我一般早上9点多出门,大概5分钟走到公交站,上车后半小时到达深圳湾口岸。我用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走自助通道,人不多的话几分钟就可以完成过关手续。过关后打个车,大概15分钟就到办公室。加起来从家到办公室一个小时就够了。”
“85后”林恒一是名副其实的创客。2012年还在香港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他就申请到一笔创业基金,开始在香港数码港的孵化器创业,把他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智能办公物业管理。2015年,林恒一博士毕业,公司也从孵化器“毕业”,他决定把公司搬到离家较近的观塘,并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在深圳设立子公司。
“随着公司在香港的业务逐渐稳定、技术被市场认可,我们开始考虑研发自己的智能硬件产品。我和合伙人都感到内地经济和科技高速发展,特别是看到国家开始发展粤港澳大湾区,我们认为这是进入内地发展的黄金时机。”林恒一说,恰逢深港两地政府鼓励青年创业者到前海发展,他和合伙人选择在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落地,着重产品研发。
香港与深圳隔河相望,港人习惯称到内地为“过河”。对不少香港青年而言,“过河”创业需要打破成见的勇气。
林恒一说,他身边有一些同龄人不了解内地发展现状,因一些刻板印象而却步。“其实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的一些管理模式贴近香港,还在租金、税务等方面给青年创业者政策优惠,有助香港初创团队成长,在国家发展的高速列车上谋得一席。”
开始“双城生活”后,林恒一没觉得特别辛苦。“内地生活很方便。我刚到前海就在手机里下载了各种应用程序,吃饭、打车、支付都可以用手机搞定。上下班交通也挺便利。有时我下班从深圳回香港,还来得及到父母家吃晚饭。”
在林恒一看来,深圳除了创业氛围浓、汇聚各地人才外,更为他的产品搭建产业链提供了可能。“我们在前海研发的智能硬件,可以直接在深圳找到资源来生产,生产出来后拿到香港的项目上应用。”
下一步,除了把产品应用到香港项目,林恒一还打算开拓内地市场。“智能楼宇系统在内地有广阔应用空间,今年打算开始做内地市场的销售。”
如何打开销售局面,林恒一心里已经有了谱:“前几天放假我特意去走了一趟港珠澳大桥,发现大桥开通后到珠海交通非常便利。珠海离得近,物价又相对较低,我们下一步很可能在珠海设点,做销售、包装等。”
眼见他的生活圈里又要新增一个点,“双城生活”可能演变成“多城生活”,林恒一表示,他的事业发展恰好赶上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步伐。“大湾区的概念本身就是让区内各城市优势互补。国家推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后,香港可以更加明确自身定位,发挥所长,并与其他城市互动起来。”
林恒一说,近年来,除了交通基础设施便利香港与内地城市互通,国家也在不断出台便利香港居民在内地生活工作的措施,还推动科研资金“过河”助推香港创科发展。未来,他期待大湾区在行政审批、金融服务等方面推出更多便利互通政策。
在他位于前海的办公室,林恒一在手机上向记者展示他开发的远程智能楼宇控制系统。简洁的白色界面上并列着他在前海和观塘两地办公室的灯光、空调等控制按钮,手指一点就可完成远程操控。
也许不久之后,这个界面随着他的业务铺展会添上更多办公地点的控制按钮,正如他的“大湾区生活圈”一样。
(责任编辑:中国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