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走访调研发现,当下基层存在一批沉默干部,他们谨守“为官慎言”、信奉“沉默是金”,或被迫、或主动选择不说话、不说真话、不说有实质内容的话。这种干部“群体失语”现象正在基层抬头,损害干事创业氛围。
沉默干部之一:
心里没啥数,沉默不会说
一说起开会,中部省份一名王姓乡镇党委书记的火气就不打一处来:“总有几个人,晃晃悠悠进门后,屁股一坐、后背一靠、两眼一眯、嘴巴一闭,不点到名字,别指望蹦出一个字,直到会议结束,所有的事情都跟他们没关系。但凡问点啥,绕八圈还说不到点子上,能把人气死。”
有干部群众反映,基层有这样一批沉默干部:他们平常不言不语,有事一问三不知,见到工作“两手一摊”,碰到问题“两眼一黑”。
王书记分析认为,这批沉默干部其实是“南郭先生”,他们不学习不思考,知识储备长年不更新,认知和见识停留在记忆中,遇事凭感觉,张嘴就露怯,对一些问题也没啥见识。“客观上没有发表见解的能力,所以不敢张嘴,只能故作高深。”
【专家点评】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说,“不会说”暴露出部分基层干部业务素养欠缺,职业水平与岗位要求差距明显。一方面需要开展知识、技能培训,提高这批干部业务能力,另一方面需要采取手段,增强干部的敬业精神和学习意识。
沉默干部之二:
算盘打得响,闭嘴装糊涂
东部某市在清洁取暖改造工作中,还没开干,相关干部纷纷拍着胸脯向上级保证,“已经完成,效果很好”,层层汇报,直到省里。等到省里抽检被抽上时,当地慌了神,连夜召集全市住建部门工作人员加班,通宵达旦研究如何应付检查,沦为笑话。
如此明显的瞎话为啥没人反映?调研发现,基层不少干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知不对也“少说为佳”,“不喊号子不拉纤,撸起袖子一边看”。
“说得不好,指不定哪句话就惹了人;说得太好,显得别人水平差,又遭嫉恨。”一名市直单位工作人员说。一些基层干部并非不懂,而是各怀心事,只要自己没问题,绝不下场蹚浑水。他们的“小九九”是只当老好人,以免同事有意见,特别是在民主测评等考核机制下,更不愿因为得罪人而丢选票。
【专家点评】
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说,一些沉默干部既不敢大胆指出问题,也不敢批评和监督他人,实质是丢了操守、误了事业。要严格执纪问责,领导尤其要负起责任,让“太平官”“老好人”难以为继,让“一团和气”没有市场。
沉默干部之三:
谁说谁干活,低头不揽事
“因为太有责任心,总有干不完的活。”中部某厅局一位科级干部王远华(化名)经常因“管不住嘴”而苦恼。小王是单位的骨干,一个人撑起了处室的“半边天”。
王远华说他的工作多,不是因为会得多,而是因为“话多”,现在开会时他甚至会在本子上写上“闭嘴”两个字,以提醒自己少说。他说,处室讨论一些工作时,有人装深沉,有人假模假样地提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出于促进工作的考虑,自己总忍不住多给几句建议。“这下坏了,领导环顾四周,对这事有思考有见地的就你一个,那就你做吧。”王远华说。
王远华说,政府机关的这批沉默干部,许多是因为不想揽事。在机关,大家干的工作都一样,不是你干就是我干,只要有人顶在前头,这事就与我无关。而领导出于结果考虑,自然要选一个相对较懂的人来完成,肯定是谁的见解多,就把任务丢给谁。
【专家点评】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赵成根说,不想揽事的沉默干部本质上是一种不作为。对此,政府管理中要探索实行严格的目标责任制,厘清职责边界,以制度倒逼干部积极主动作为,营造好的干事创业氛围。
沉默干部之四:
谁说谁犯错,慎言不惹祸
一位43岁的基层公务员说,工作20多年来,他经历了七八任“一把手”,也曾遭遇“社会的毒打”:“碰到过两个作风粗暴的领导,任何事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从来听不得不同声音,下属们要么张嘴阿谀,要么乖乖闭嘴。”
“提意见就像迎风吐口水,吐自己一脸。”这位基层干部说,谁提意见谁当“接锅侠”,谁反映问题谁解决,一个弄不好,谁反映问题解决谁。
有基层干部说,有的单位要求“一个声音”,谁提不同意见,就是不听招呼、不顾大局,轻则受到批评教育,重则被“挂起”或“靠边站”。在一些领导干部看来,“权威”不容冒犯,大情小事都要“我说了算”。在这种情形之下,胆小的干部两眼一闭,少说为佳;正直的干部被打压,也只好忍气吞声。
【专家点评】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许光建说,“一把手”权力边界规定不明晰时,就容易形成不良组织文化。要解决这种生态中干部的沉默问题,关键要完善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机制,明确权力范围、边界,确保领导干部做得公、行得正、严律己,普通干部才敢讲真话、才能不沉默。
沉默干部之五:
想说没机会,着急干瞪眼
《半月谈》曾刊发一条稿件,反映由于没有公务员身份,相当一部分乡镇工作人员即使工作能力很强,职务也止步于七站八所,影响工作积极性。(相关报道 “倾听基层心声:一个乡镇九种人,没有编制很伤人”)稿件刊发后,上级机关工作人员电话询问记者稿件中反映的问题时说:“我们去调研的时候,跟乡镇干部座谈,没有听到过这些反映,也没听说过那些称呼。”
半月谈记者采访的多名乡镇干部说:他们来基层之前,谁去陪同,谁去座谈,说什么话,说多少都是经过筛选、安排的。非公务员身份的乡镇工作人员根本没机会见到他们,他们又怎么能听到真心话呢?
【专家点评】
济南市委党校副教授赵婷婷说,堵塞渠道并不会带来问题解决,“当面不说”只好“背后乱说”。营造良好的政治环境,必须广开言路,让大家畅所欲言,尽早发现问题,才能尽快解决问题,避免更大不良后果。同时还要健全完善相关制度,让干部群众有说话的机会,让正直敢言的人受到保护。
(责任编辑:中国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