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报道称,从2016年至今,纸价涨幅超过30%。纸价上涨带动书价上涨,国内新书价格持续攀升,低于50块的新书已经不多了。
在相关报道的评论区,又有人抱怨书价太贵,穷人读不起书了。每次听到这种声音,我都会纳闷,这些人真的是热爱读书却又买不起书的穷人吗?事实上很多人收入水平还可以,他们只是不习惯把钱花在买书这件事上。
作为一名文字工作者,买书、看书是我日常工作与生活的一部分,但我从来没有觉得中国的图书贵过。粗略统计,我平均每周买书2-3本。我不是炫富,因为无富可炫。我只是认为,在所有日常消费里面,书是性价比最高的,没有之一。
几个朋友出去搓一顿,两三百元。一张电影票,三四十元。一件衣服,几百块。一张演唱会门票,几百甚至上千。这些都是一个城市中产阶级的正常消费。虽然演唱会一般人不是经常看,但聚餐、看电影早已是家常便饭了。
前些年也有很多人抱怨,花几十块钱看两个小时的电影不值,他们喜欢第一时间上网找高清资源。但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在电影院看电影跟在电脑上看电影不是一码事。虽然电影主要是娱乐,但国人在这方面为内容付费的意愿已经培养起来了,这也得力于知识版权保护力度的加大。
但是相当大的一部分人还没有意识到书的价值。假设一顿饭人均50,即使在小县城,大家也不会觉得离谱。但是50块钱一本的书,很多人都会觉得在抢钱。
有人会说,不能拿吃饭跟读书比,饭少吃一顿就饿,书少读一本没什么。但是出去吃饭并不是单纯温饱层面的事,你也在享受餐厅的环境、与朋友聚会的乐趣,这些都是精神层面的东西。
我绝不是鼓吹“读书至上论”、“读书神圣论”,现在获取知识的渠道已经很广泛了。但读书依旧是一种高效、低廉、便捷地获取知识与精神享受的一种方式,舍得吃饭却不舍得买书的人是愚蠢的。
尤其在知识付费如此火热的今天,有些人宁愿花钱买一些号称“教你月薪5万”的课程,却不愿意买一些好书来读,是十足的讽刺。不买书省下的钱,都交智商税了。
还会有人说,你说中国图书便宜,那谁谁谁不还是能一年挣几千万吗?这里要声明,我针对的不是那些超级畅销书。超级畅销书完全可以像普通商品一样卖,薄利多销。我说的是小众图书,每本书或许只能卖个几千册、一两万册,但是作者用心写作的那种。这些书完全应该卖得更贵一些,不为别的,至少让相关作者和出版业从业者多挣一些钱,过得体面一些。
中国的现状是,许多职业写作者不愿意写书,因为投入产出比极其不划算。吭哧吭哧写半年,假设起印5000册,定价40元,版税10%,作者能挣2万元,还要交税。这是怎样一种低廉的劳动啊!结果便是,垃圾畅销书充斥市场。这里的畅销书是指出版市场上的一种特定门类,不代表真正畅销,它们都是由一些写手在很短时间内炮制出来的。因为这个价格只能买到这样的作者。
不过,这是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换一个说法就是,垃圾书太多导致人们对出版市场失望,所以不乐意买书。
常识就是,一个健康的出版市场,不能只让少数头部作者挣到钱,要让更多的长尾作者也挣到钱。至于如何实现这个目标,既需要出版业自身的努力,也需要公众培养阅读习惯。读者这方至少有一个优势,即便你看不上市面上的新书,至少有经典可以买。
对于那些真正贫穷却又热爱阅读的人,社会确实应该提供帮助。但正确的做法是多建公共图书馆,而不是压低书价。
(责任编辑:中国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