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有关人士的关心帮扶下,赤溪村历经十年‘输血’就地扶贫、十年‘换血’搬迁扶贫、十年‘造血’产业扶贫,彻底改变贫困面貌,实现华丽转身!”12月6日,福建省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党总支书记杜家住在人民网一号演播厅举办的“中国扶贫第一村脱贫致富报告会”上,娓娓讲述近年赤溪村的脱贫致富经。
2016年2月19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在人民网演播室同正在福建宁德赤溪村采访的记者连线,并同村里干部群众在线交流。“当年总书记在这里同我们连线通话,给予了我们赤溪脱贫致富强大信心。” 杜家住在大会现场谈到。
《人民日报》头版刊发王绍据的来信
1984年6月2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封读者来信——《穷山村希望实行特殊政策治穷致富》,反映福建省宁德地区福鼎县磻溪镇赤溪村的贫困状况,并配发评论员文章《关怀贫困地区》。这场来自闽东山区的“蝴蝶振翅”,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当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新时期扶贫开发工作就此启幕。
“昔日特困下山溪,山高路险鸟迹稀;早出挑柴换油盐,晚归家门日落西。”这首赤溪村民谣,生动地反映了“中国扶贫第一村”昔日的贫困状况。要脱贫就要换血除根,而根治贫困痼疾绝没有包治百病的“神药”,唯有对症下药的“良方”。精准扶贫的深意正在于此。
1995年赤溪整村搬迁
“赤溪村的脱贫发展就是依托当地特色资源,做好做精产业发展文章。”杜家住在会上讲到。为增强村子造血功能、长久帮助村民脱贫增收,赤溪村放弃“输血”转为“造血”,依托白茶产业和生态旅游资源优势,初步形成了以茶叶、乡村旅游为核心的产业格局,探索出一条因地制宜的发展之路。
“今天,赤溪村有了通村公路,总里程达58.6公里,实现了‘太姥山—赤溪—杨家溪’三地旅游线路对接互流;建设磻溪卫生院赤溪分院,积极开展医疗救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贫困人口大病兜底保障、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健康扶贫工作,满足村民就医需求;实施农村改水改厕、景观提升等项目,村容村貌得到提升……”杜家住慨叹,三十多年间,赤溪村不断转变思维、创新方式方法,以“造血式”长效扶贫机制,改变了贫弱的命运。
“中国扶贫第一村”是赤溪村的一个历史符号,但不会是终极代名词。如今的赤溪村,正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责任编辑:中国城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