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领到了225元低保金,比上个月还涨了30元哩!”山东省德州市临邑县朱家胡同村村民杨风霞刚收到低保金发放的手机短信通知,就高兴地发现了一点小变化。
这笔低保金,是53岁的杨风霞为瘫痪在家的老伴申领的。早在2013年,杨风霞就曾到有关部门咨询过,但因为家庭条件不符合申领条件,一直没有被纳入低保范畴。
“俺老伴已经病了12年,最近8年已经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只能依靠俺专职在家照顾,又没有低保,每个月只有80元的‘残疾补贴’(即重度残疾人护理补助费)。现在县里政策放宽了,不仅申请到了低保,残疾补贴还变成了每月160元的‘两残补贴(即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给俺家帮了大忙了。”杨风霞说。
杨风霞家的变化,得益于正在临邑县开展的社会救助综合改革试点。其中,改革低保认定标准就是重要举措之一。
临邑县民政局局长刘兰波说,为了解决低保认定不精准问题,临邑县突破了原来只以收入、财产作为低保认定条件的限制,把支出也纳入认定条件,设立贫困预警系数,建立“收入贫困型”和“支出贫困型”低保认定标准,扩大了保障范围。同时,改变了核算家庭收入办法,只采集稳定性收入,对于不稳定性收入和采集困难的收入不再计入家庭收入,进一步提高了低保办理的时效性和可操作性。
低保、临时救助、高龄补贴、危房改造、扶残、助学、雨露计划、扶贫特惠保……种类繁多的社会救助政策,在我国社会生活中扮演着兜底保障的角色。因事关众多困难弱势群体,社会救助政策的实施效果历来备受关注。
“在充分了解困难群众‘难’在何处、‘忧’从何来、‘盼’为何事的基础上,我们提出构建‘大救助’工作格局,着力解决救助分散、程序复杂、救助不精准问题,做到‘多维保障、综合救助、分级审批、分层救助’。”临邑县委书记林春元说。
记者了解到,临邑县在改革前,涉及社会救助的34个事项分散在组织、民政、扶贫、司法、人社、群团、教育、卫生、住建等15个部门;救助一般是个人到乡镇(街道)申请、乡镇(街道)审核申报、县级审批的流程。
改革后,这里成立了县级社会救助中心,将原来分散的救助职能全部纳入“一门办理”,并监管乡镇(街道)、村救助业务的办理。同时将低保、生活困难党员关怀、临时救助等涉及4个部门12项救助审批职能下放至乡镇(街道),流程为村级申报、乡镇审批、县级监管,办理时间最多可缩短27天。
为使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临邑县还设有救急难“绿色通道”。老百姓如果遭遇突发的急难事件,通过“即时审批、先行救助”,24小时内先获得救助,再补齐相关手续,让救助更加便捷、高效。
让杨风霞感到更为暖心的是,依据家庭情况应该申请何种救助已不需要她自己操心,连申请低保都是村里的民生民政协理员朱智慧主动来找她。
“我本身就在村里生活,谁家什么情况大致都清楚,再加上‘火眼金睛’的‘智慧民生大救助云平台’。只要老百姓拿着身份证,我就能帮他们把符合条件的救助都申请下来。让需要的人,一个都不被社会救助这张大网给落下。”朱智慧说。
(责任编辑:中国城镇建设)